熱門文章

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

一個小男孩

前幾天看到一篇故事,令為師的我感到十分震撼,值得深思,和大家分享:
        從前,有一個小男孩開始上學。他是那麼小,而學校卻是那麼大。當他發現一走進大門就可直通他的教室時,他感到高興極了。他覺得學校似乎不再是那麼大了。
        他上學後不久的一個早上,老師說:「今天我們來畫畫。」「好極了!」小男孩心中暗想,因為他喜歡畫畫。他能畫各色各樣的東西,例如獅子和老虎,雞和牛,火車和船等等。於是他取出蠟筆,開始畫起來。但老師說:「等一等,我還沒叫你們開始呢!」
        老師一直等班上每一位同學看起來都準備好了,才又說:「現在,我們來畫花。」「好極了!」小男孩心中暗想,因為他喜歡畫花。於是小男孩開始用粉紅、橙黃以及藍色的蠟筆,畫出美麗的花兒。但是老師說:「等一等,等我教你們怎麼畫。」老師在示範中,畫了一朵紅花,連著一根綠莖。
        「就是這樣畫。」老師說:「現在你們可以開始了。」小男孩一面看看老師的花,一面又看看他自己的花。他心裡還是比較喜歡自己所畫的,但他沒有說出來。他將畫紙反過來,模仿老師的畫。畫出來的也是一朵紅花,連帶著一根綠莖。
        有一天,當小男孩開門走入教室時,老師說:「今天我們用黏土來做東西。」「好極了!」小男孩心中暗想,因為他喜歡黏土。他能用黏土做各式各樣的東西,例如蛇和雪人,象和老鼠,汽車和卡車等等。於是他開始揉捏他的那團黏土。但是老師說:「等一等,我還沒叫你們開始呢!」他一直等班上每一位同學看來都準備好了,才又說:「現在我們來做盤子。」「好極了!」小男孩心中暗想,因為他喜歡做盤子。於是他開始捏塑各式各樣和各種大小的盤子。但是老師說:「等一等,等我教你們怎麼做。」他教每位同學怎麼做一隻深盤子。「就是這樣做。」老師說:「現在你們可以開始了。」小男孩一面看看老師做的盤子,一面又看看自己做的盤子,他心裡還是比較喜歡他自己所做的,但他沒有說出來。他把黏土重新揉成一團,模仿老師,也捏出了一隻深盤子。
        久而久之,小男孩學會了等待,學會了觀望,也學會了做出與老師所做的一模一樣的東西。他再也不主動的做自己的東西了。
        過一段時候,小男孩和他的家人搬家了。他們搬到另一個城市去住,因此小男孩只得轉進另一所學校。這個學校比從前那所學校還要大,而且進入校門後也不能直通他的教室。他必須爬上幾級階梯,再走過一條長走廊,然後才能到達他的教室。他上新學校的第一天,老師說:「今天我們來畫畫。」
        「好極了!」小男孩心中暗想。他一直等老師來指示他該畫些什麼,該怎麼畫。可是老師什麼也沒說,只是在教室裡走來走去。當他走到小男孩的前面時,就說:「你不要畫畫嗎?」「要的。」小男孩回答:「我們要畫些什麼?」「在你畫好之前我可不曉得喔!」「我要怎麼畫呢?」小男孩問。「你要怎麼畫都可以。」老師答。「用任何一種顏色?」小男孩又問。「是的,任何一種顏色。」老師說:「假如人人都畫同樣的東西,都用同樣的顏色,那麼我怎會曉得誰畫了什麼,哪一張是他的畫呢?」
        「我不知道。」小男孩說罷,開始畫畫。最後畫出來的,竟是一朵紅花,連著一根綠莖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【故事摘自師友月刊】
        教書這些年來,一直沒有停止過問自己:能帶給學生什麼?能教給學生什麼?從小到大,當一個孩子開始接受教育,懂得遵守規範,增長了智慧,獲得了知識、才藝、技能......,然後呢?他的想像世界,他心中那朵幻想之花,是否就離他越來越遠了呢?

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

教師即陌生人

http://ir.lib.ntnu.edu.tw/retrieve/31152/ntnulib_ja_K0101_1801_111.pdf

主張教師須透過哲思來釐清自我意識,且應如返鄉遊子般,以嶄新的視野來覺察生活中的每一天,同時透過教育的歷程,也讓學生能自我覺察、自我選擇、自我實現,進而提升自我意識。

啟示如下:
(l)教師須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及境遇;
(2) 教師應關注學生是獨特的生命個體;
(3)教師應透過哲思建立自我的教學立論;
(4) 教師須像「返鄉遊子」重新體悟教學;
(5) 教師可透過藝術開啟學生嶄新的生命視野;
(6) 教師應哲思抉擇教學活動的價值規準;
(7)教師應使師生雙方皆能提升自我意識

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

正向管教

積極的態度
正面的互動(語言的使用)



有關閱讀推廣的作法-轉角遇到書

在校園中的每個角落設置圖書角
可利用譜架或學生書桌來設計圖書角

承認差異、允許失敗

賞識教育的兩個重要概念
在學習上我們應該
承認每個孩子的差異,如同學習說話時的進度有快有慢
允許每個孩子的失敗,如同學習走路時的搖搖晃晃及跌倒

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

心理防衛機轉

心理防衛機轉所謂「心理防衛機轉」(defense mechanism)是指「自我」(ego)的心理防衛作用,用來應付挫折與不安的適應機轉。一般說來,這種心理的防衛方法,大都在潛意識中進行的。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來,人如果要求生活得愉快,有一些基本慾望必須要得到滿足。生理方面的,好像餓了要喝、睏了要睡,累了要休息;心理方面,如要愛人和被愛,要受人尊敬和受自己尊敬,要有人可以依靠,要有成就等。如果這些基本慾望不能得到滿足,則身體精神方面都不得安寧,嚴重時甚至會生病。不過,人活在世,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挫折,即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滿足,而產生煩惱和不安。一般說來,遇到現實問題時,我們或是積極的針對問題,設法解決;或是採取消極的方法,去逃避問題。從心理學的觀點說來,我們的精神往往在我們不知不覺中,用它自己的方式,把人與「現實」的關係稍微改變一下,使之較易為人所接受,不致於引起情緒上太大的痛苦和不安。精神所具備的這種解決煩惱,減少內心爭執和不安,以保護心情安寧的方法,稱為「心理防衛機轉」。

潛抑作用(Repression)
防衛內心衝突的最原始方法,便是潛抑作用。簡單來說,就是把對個人威脅太大的記憶或衝動,從意識知覺裡面排除掉,使我們真的不知道它的存在。但雖然其不為人知,卻可能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的日常行為,使我們做出連自己都莫名所以的舉動或產生一些奇怪的感覺。例如: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可能會忘了去赴一個很重要的約會,雖然曾在日曆上大大地做了記號,甚至該買的禮物都準備好了。也許所謂的健忘,是因潛意識裏很恐懼去赴那場約會。又如我們可能特別鍾愛或厭惡某一顏色,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,也許答案就在潛意識中。潛抑在潛意識裡的內心衝突,其強度並未減弱,它們仍不時以不同方式想從潛意識竄越出來,因此當事人必須不斷地耗費心力,才能將它們壓下去,所以當事人往往因此而心神耗竭。至於要考試前,須克制看電視的衝動,多讀一點書是屬於有意識的舉動,只能稱之為壓抑(suppression)。
否定作用(Denial)
也是屬於比較原始而簡單的防衛機轉。和潛抑作用不同的是,它並非「忘卻」已發生的痛苦之事,而是根本認為它沒發生,彷彿沙漠裏的鴕鳥一般,眼不見為淨。所以一個對子女抱有很大期待的母親,可能拒絕承認自己的小孩能力不足以達到她的要求。有時適度地否定事實可能會增加面對未來的勇氣,例如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以為自己很快就好起來,但是過度的否定,有可能達到妄想的程度而完全脫離現實了。
投射作用(Projection)
有的時候,我們會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,覺得我們這麼想,所以別人大約也這樣想。例如莊周臨淵羨魚,便是很貼切的描寫。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責備、批評別人的缺點或過錯,而絲毫未覺察他自己偏偏就有同樣的缺點。其實他潛意識裏很恐懼別人發現自己的缺點,所以便「先下手為強」,把別人痛批一頓,那麼別人便不敢同樣批評他了,正是所謂「五十步笑百步」,「龜笑鱉無尾」了。臨床上也常發現有些病人老是疑心有人要害他,如果仔細分析,有時可以發現原來是他本來有討厭別人,仇恨別人的念頭,但恨別人是違背超我道德良知監督的,因此他把這念頭推到別人身上,認為是別人先恨他的,那麼他恨別人便是名正言順了。
退化作用(Regression)
人在小的時候和長大以後,應付事情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。不過,有的時候,當人們遇見挫折的時候,會放棄已經學得的技巧,例如溝通等,而恢復使用比較幼稚的方式,例如耍賴等,以滿足自己的慾望,這種現象叫「退化作用」。我們常看到有些特別柔弱,「我見猶憐」的人,可以得到很多照顧,而他們也繼續扮演弱者的角色,不願成長。在同性友誼或兩性關係裡,當有一方預備離去時,另一方便立刻發出「如果你離開我,便是對不起我,討厭我」的可憐者姿態,使對方不敢輕舉妄動。其他如考試到了,便會頭痛、肚子痛,如此便可名正言順的請假等。
轉移作用(Displacement)
有時,我們會因某種原因不能將情緒施於某個對象上,因而轉移到另一個可以接受此情緒的對象身上,減輕自己的精神負擔。所以當一個學生在學校裏受了挫折,他可能把氣出在家人身上,父母多說一句他都嫌嘮叨,整日裡臉色都不好看,彷彿得罪他的是家人。但如果不仔細分析,他可能也不知道問題出在那裏,只覺得一切都好煩。通常來說,轉移的對象,與原來的對象有相似關係,帶有代替性質,好像小孩子喜歡吃奶嘴,長大了不能再吃,便吸手指頭,再大一點,改為咬筆尖,更大的時候,變成抽香煙或咬口香糖。一個和母親關係不良的小孩,可能會特別親近或排斥與母親年齡或特質相仿的老師。有時因為一份難忘的戀情,而一再愛上具有相同特質的人,正是所謂「記綠緣羅裙,處處憐芳草」。
隔離作用(Isolation)
把會令人感到相當痛苦的感覺從意識層面中加以區隔,使人對某些事件失去感覺,那麼在回想或面對該事件時便不會感到痛苦了。在臨床上,有當事人在陳述自己遭到的迫害或虐待時,彷彿在陳述別人的事,看不出有痛苦的表情,便是隔離作用在運轉的結果。有時隔離作用和超理智是很相似的,對於某些該有情緒的事件,當事人卻顯出一副淡漠的樣子。
反向作用(Reaction formation)
反向包括兩個步驟:一是先壓抑住一個自己和他人都無法接受的想法或慾望;二是潛意識裏,為了怕別人察覺自己有這種想法,反而表現出一種完全與內心想法背道而馳的行為。所以過度的自尊往往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,而有時內心深處明明很渴望獲得某人的青睞,卻總是情不自禁在緊要關頭做出氣走對方的事來。事後想想,也不曉得自己怎麼會這樣做。其實如果仔細分析,便會明白原來是過度擔心內心的渴望被別人發現。這種矯枉過正的反向作用,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觀察到。中國話裏的「此地無銀三百兩」便是這種欲蓋彌彰最生動的例子。另外有些偽君子之類的人,心裡很清楚自己是偽善的,雖然也是做出與內心想法相悖的事來,但這不算是反向作用,因他們往往是別有用心啊!
合理化作用(Rationalization)
當個人的行為無法符合社會規範,或是遭遇挫折而不能獲得個人所追求的目標時,為了想維護自尊,減低焦慮感,便給自己的行為和想法一個合理的解釋,這個解釋,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行為原因,很多時候,當事人不惜曲解現實,文飾自身的過錯,但本人卻不知情。底下的例子可以說明平常的合理化作用:

一、喜歡或不喜歡是一種藉口。一個沒被邀請去參加舞會的女孩說:「假如有人請我去,我也不去,因為我不喜歡參加舞會的那群人。」

二、歸罪於他人或以情境做為藉口。「媽媽沒有把我叫醒」,「我有太多其他的事要做」。這些陳述可能是真的,不過,對個人沒有表現出某種行為來說,卻不是真正的理由;假使個人真的關心上述這件事,則他會有警覺性或注意時間。

三、「無可避免的」也是一種藉口。「因為以後老式車的保養費很貴,所以我買了這種新型的車。」

然而,上述例子都顯示出,個人愚弄了他自己,而不是別人;這些藉口的目的,是在意識上使個人覺得舒適一點。而個人也因貪圖這種舒適,而真的相信自己所找的理由是真正的原因,於是情況便難有改善了。
補償作用(Compensation)
個人從事某種有目的之活動遭遇過挫敗,或是在容貌、才能、天賦上擁有某些先天的缺點,便希望透過發揚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和優點,或改從事有機會成功的活動,掩飾這些先天或後天的缺憾與自卑。補償作用分為「一般補償」和「過度補償」兩種,一般補償的例子,如容貌平庸的女孩努力讀書,爭取好成績。過度補償則是個人想在自己最感自卑的領域裡,經由加倍努力,不僅能克服缺陷,而且變得卓越非凡,譬如一個天生口吃的人,可能想成為傑出的演說家。
昇華作用(Sublimation)
將原始的,不為社會接受的潛在慾望或本能改變,以較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表現出來;於是情感受創的人不再自憐自艾,而將自己的故事寫成暢銷小說;具有攻擊衝動的人參加拳擊比賽;許多藝術家歷經病痛的折磨,卻將肉體的痛苦和情緒的狂暴化為無數人類藝術的瑰寶,如身受耳疾之苦的貝多芬以及受精神分裂症折磨的梵谷等,都是昇華作用最好的例子。

以上的分類與敘述,其實只是為了便於說明而已,事實上,這些潛意識的運作常常是重覆且同時發生,很少單獨出現。其目的乃在保護自我(ego)免於受到傷害,如過度使用,難免悖離現實,而導致個人嚴重的適應不良,甚至衍生各種精神疾病了。

牛奶海洋-關於EQ和IQ的故事

來源:網路流傳
一個人的「情緒」和「心境」,會影響自己的未來!一個「動不動就發怒」的人,表示幼稚得「還無法駕馭自己」。人在憤怒時,必須克制情緒,「不慌不亂,有條不紊」地理出一條路來。
一天,我打完羽球,穿著T恤,短褲,要回辦公室;途中,經過一理髮店,想到自己一頭長髮,該剪了,就走二樓理髮店。一男士熱誠地招呼我,並說他是「店長」。好吧,就給男店長剪髮好了,看看他手藝如何?
剛打完球,累了,不想說話,我靜靜地看著前面的鏡子。後來店長問我:「先生,你結婚了嗎?」我點點頭回應。店長又說:「那太好了,我告訴你一個故事好不好?」我又微笑地點頭。
「我最近看到美國有個醫藥發明家,他說,他小時候很喜歡喝牛奶;有一次他打開冰箱,用右手去拿大罐牛奶,結果沒拿穩,手一鬆,就把整罐牛奶打翻了。」
這店長一邊幫我剪頭髮,一邊說道:當時,這小孩子嚇呆了。縮在牆角,因為牛奶灑滿廚房的地上,媽媽可能會臭罵他。可是,當媽媽走過來看到時,卻說:「哇,我從來沒有看過如此壯觀牛奶海洋,好漂亮哦!」這小孩聽媽媽這麼一講,突然就不害怕了。這時,媽媽又對小孩子說:「你! 好厲害哦,媽咪長這麼大,都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牛奶海洋耶,你願不願意幫媽媽一起把牛奶打掃乾淨?」後來,媽媽就拿著抹布、清水等用具,帶著兒子一起把廚房打掃一遍,整個廚房也變得乾淨無比,這時,媽媽又把兒子先前打翻的塑膠牛奶罐,裝滿了水,放進冰箱,然後再教他,怎麼拿才不會打翻?-必須用雙手一起拿,牛奶才不會鬆掉,才不會打翻在地上。
坐在理髮座椅上,我原本昏昏地想睡覺,可是,聽店長這麼一講,咦,似乎很有道理。我兒子已經快二歲了,也經常喜歡自己打開冰箱拿飲料喝;萬一有一天,他把飲料、牛奶不小心打翻了,溢流滿地,那我會如何處理呢?
我會不會怒氣衝天,大聲罵他:「你那麼笨啊,連牛奶都不會拿?」
我在想,我應該不會這樣罵我兒子,我可能會說:「沒關係、沒關係,你不要過來,不要踩到牛奶。」然後,叫我太太過來,把牛奶擦拭乾淨,哈!我很驚呀,故事中,美國小孩的媽媽不是這樣自己擦拭,而是叫小孩和她「一起收拾」、「一起承擔」自己不小心做錯的事;而且,還把牛奶重新裝滿水,再教小孩怎麼拿,才不會「再次出錯」!
正因為這樣,那美國小孩,他後來面對挫折,也有信心和勇氣不斷地嚐試、實驗;儘管有時還是會出錯,但他都學習用「心平氣和」的心來看待,並勇敢地「自我承擔」所做的一切。
心理學家說:「當一個錯誤已經發生、覆水難收時,你發再大的脾氣,也都是於事無補,大聲責罵小孩,也只是使小孩更害怕、更恐懼而已;而且,憤怒,可能會造成更多的錯誤喲!但在生活中,當錯誤已是既成的事實時,就必須勇敢面對、勇敢承擔;歇斯底里地發脾氣,不僅使別人遭殃,受害最大的更是自己。」
事實上,一個人的「情緒」和「心境」,會影響自己的未來!一個「動不動就發怒」的人,表示幼稚得「還無法駕馭自己」。人在憤怒時,必須克制情緒,不慌不亂,有條不紊理出一條路來「情緒」是可以學習的,在覆水難收時,可以如同本文中的媽媽一樣,用「正面思考」的方式,和顏悅色地教導孩子、處理事物。
假如我們天天用心經營自己、學習掌握自我情緒,有一天,一定會有令人驚喜的「自我新發現」--我的火氣變小了、我不輕易動怒了、我的修養進步了!

再談力比多(Libido)

http://www.teacher.aedocenter.com/mywebB/Newbook-9/nf-01.htm


佛洛伊德的學說
Libido(力比多)這一個名詞,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,早在1894年就開始使用。
在他的論文「性學三論」中被提出來的名詞,當時佛洛伊德就已經將力比多放在精神分析的病理學上,作爲精神分析的治療核心。

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

好書分享-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?

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?:學校沒有教的33則品格練習題

33則邏輯清楚的Q&A+幽默插畫
如果學校的品格教育能這麼有趣就好了!

傑出教育工作者一致好評推薦(按姓氏筆劃排序)
朱南子(天主教曉明女中校長)、吳正東(台北市內湖高中校長)、吳澤民(高雄市瑞祥高中校長)
李世文(台北市和平高中校長)、徐惠東(台中市五權國中校長)、張碧娟(北一女中校長)
張輝政(國立板橋高中校長)、黃耀輝(台北縣江翠國中校長)、楊寶琴(台中女中校長)
蔡炳坤(台北市建國高中校長)

這些青少年每天都會遇到的道德兩難,
你有標準答案嗎?
「下載免費音樂既方便又省錢,為什麼不可以?」
「在學校被欺負、看到別人作弊,我應該保持沉默嗎?」
「聽到別人說我朋友的八卦,我該怎麼辦?」
「男朋友想要跟我有更進一步的關係,我該拒絕嗎?」......

【編輯室報告】
青少年的人生難題跟品格教育,
給他們答案,不如讓他們自己找答案!

對青少年朋友來說,老師、家長總會要求他們「做對的事」!但是人生就像打地鼠,問題一個一個接踵而來,每個問題又有好多種令人兩難的選項,讓青少年幾乎無暇應對。更不用說,老師、家長跟同儕之間,每個人給的答案常常都不一樣,青少年朋友到底該怎樣辦?

本書作者是位經驗豐富的教育家、專欄作家,他能真正設身處地站在青少年的角度,以33則清楚的Q&A提出青少年朋友生活上最常遇到的道德兩難問題,再用理性跟邏輯的回答讓青少年自己從中體認怎樣才是對的,建立起自己堅實的價值觀。

這些實用又生活化的Q&A,包括了友情、愛情和工作等類型,像是「從網路下載免費音樂或影片有什麼大不了?」「當別人說我好朋友的壞話跟八卦,我該不該讓好朋友知道?」「什麼情況下,說出的承諾可以不必遵守?」「男朋友想跟我發生性關係,我該拒絕嗎?」「朋友都在吸菸,我如果不吸菸就無法跟他們打成一片,該怎麼辦?」等等。

不只如此,本書作者更針對許多道德上似是而非的誤解,例如「大家都做的事就是對的事。」「道德沒有標準答案,你覺得對的,那它就是對的。」「法律沒有規定不能做的事,就是可以做的事。」……。他都能直指其中的問題與謬誤,讓青少年朋友可以用邏輯思考的方法,找到人生中可以終身實用的道德準則,面對所有難題。

對老師和家長而言,當孩子遇到這些難題,與其強迫灌輸他們一堆教條或規範,不如用這本書送給青少年朋友,讓他們自己從中找到正確答案,勇敢選擇正確人生。即使是大人,閱讀本書也可以從中汲取人生智慧,獲益匪淺。

Amazon讀者★★★★★五顆星好評!
全美圖書館、學校暢銷選書,
最適合老師家長跟孩子們一起閱讀討論。

目錄
序論
人生就像打地鼠
道德:做對的事情的藝術
五個人生準則

第一章 如何誠實對待朋友?
Q:我應該告訴我的朋友別人是怎麼說她的嗎?
Q:誠實就是毫無保留嗎?
Q:什麼情況下可以食言?

第二章 如何培養運動家精神?
Q:為了贏可以不擇手段嗎?
Q:每個人都應該有上場的機會嗎?
Q:沒有運動家精神的是父母時,我該怎麼做?

第三章 如何談戀愛與分手?
Q:網路上個人檔案一定要用自己的照片嗎?
Q:可以用電子郵件分手嗎?
Q:比我大幾歲才是太大?
Q:我應該為愛付出一切嗎?

第四章 如何保護自己、避免被欺負?
Q:在學校被欺負了,我可以用電擊棒回擊嗎?
Q:拒絕抽大麻會被排擠嘲笑,我該試試看嗎?
Q:可不可不要再批評我了?

第五章 如何在網路虛擬世界保持誠實?
Q:在網路上花錢買報告有什麼不對?
Q:買盜版DVD有那麼嚴重嗎?
Q:誰會在意下載音樂是不是非法的?

第六章 如何看待作弊的行為?
Q:把結局講出來很過份嗎?
Q:別人作弊為什麼變成我的問題?
Q:進電影院看電影沒付錢有什麼關係?
Q:意外得到的A是幸運還是不勞而獲?

第七章 如何道歉與原諒他人?
Q:什麼時候需要道歉?
Q:她說了對不起,我就應該原諒她嗎?
Q:道歉會嫌多嗎?

第八章 如何當個盡責的工作者?
Q:我真的很累,所以遲到沒有關係吧?
Q:照顧小孩時打幾通電話有什麼不對?
Q:真的很噁心,但是我應該說出來嗎?

第九章 如何對同學、老闆和你不認識的人公平?
Q:如果沒有人會懷疑,可以買兒童票進電影院嗎?
Q:你可以就代表你應該嗎?
Q:生病還要去上學一點都不好玩,但是有什麼不對呢?
Q:做好事對我有什麼好處?

第十章 如何關心他人與在乎自己?
Q:有努力過頭這種事嗎?
Q:發生了生命中最令人難過的事,我要怎麼活下去?
Q:認錯會太遲嗎?

結論
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?